共计 621 个字符,预计需要花费 2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。

AI 写作违法?这 3 大红线千万别碰!
AI 生成内容的法律边界
随着 AI 写作 工具普及,部分用户误以为智能生成内容不受法律约束。AI 创作同样需遵守《著作权法》和《网络安全法》,生成内容若包含抄袭、侵权或虚假信息,使用者将承担相应法律责任。近期已有多个案例显示,直接套用 AI 生成的文章被判定为洗稿行为。
第一红线:禁止伪造权威文件
AI 工具可生成各类文书模板,但伪造政府公文、司法文书、学历证书等行为已涉嫌触犯《刑法》第二百八十条。某自媒体因使用 AI 生成虚假红头文件被立案调查,该案件敲响行业警钟。切记不得利用 AI 技术制作任何带有公章效力的文档。
第二红线:规避内容侵权风险
部分 AI 模型存在未经授权使用版权素材的问题。使用 AI 生成的影视解说、音乐歌词等内容时,需特别注意是否包含他人独创性表达。通过「文本查重工具 + 人工审核」双重验证,某知名博主就因 AI 生成的影评涉嫌抄袭被索赔 30 万元。
第三红线:警惕虚假信息传播
AI 写作可能放大虚假信息危害,根据《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》,故意传播 AI 生成的虚假新闻最高可处 10 万元罚款。某科技公司使用 AI 批量生成不实医疗科普内容,导致平台被网信办约谈整改。对 AI 输出的数据、统计类信息进行三方核验。
合规使用 AI 写作指南
企业应建立 AI 内容审查机制,重点标注 AI 生成内容并留存创作日志。个人用户需注意:AI 生成的时事新闻、金融分析等专业领域内容必须标注来源。最新司法解释明确,AI 工具使用者对生成内容的合法性负有直接责任。
“`