共计 1749 个字符,预计需要花费 5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。

一、AI 代写平台为何被查?
参考文章:AI 大模型技术的应用与未来前景分析 - 从国内外 AI 大模型排名看发展动态与市场机会
最近有家长发现,自家孩子用微信 AI 写作文小程序生成的作文被老师当场识破。顺着这条线索查下去,才发现这个打着 ”AI 写作辅导 ” 旗号的小程序,暗藏自动生成整篇作文的功能。只要上传作文题目,3- 5 分钟就能拿到完整文章,连老师布置的《我的中国梦》《给抗疫英雄的一封信》这类命题作文都能一键生成。
年龄层 | 使用频率 | 消费金额 |
---|---|---|
8-12 岁 | 日均 3 次 | 5000-20000 元 |
13-15 岁 | 日均 5 次 | 30000-80000 元 |
二、35 万天价账单怎么来的?
平台采用的 ” 温水煮青蛙 ” 式收费最让家长崩溃。初次使用时显示 ”0.5 元 / 百字 ”,但实际扣费时会叠加多项隐藏费用:
更离谱的是系统会自动开启 ” 连续创作模式 ”,只要孩子没手动关闭,就会持续生成不同版本的作文。有家长发现孩子为完成暑期 20 篇作文作业,实际生成 87 篇不同版本,直接触发阶梯式计费。
三、AI 写作工具该不该背锅?
这次事件暴露出的核心矛盾是:AI 写作辅助与代写服务的界限究竟在哪?平台辩称 ” 只是提供范文参考 ”,但实际生成的作文连开头 都完整成型。教育专家指出,这类工具直接扼杀 5 -12 岁儿童的创作思维培养,让写作训练变成填空题。
投诉类型 | 2024 年 1 - 6 月 | 2025 年同期 |
---|---|---|
超额扣费 | 127 件 | 483 件 |
作文雷同 | 35 件 | 297 件 |
四、家长维权陷入两难境地
面对天价账单,很多家长陷入维权困境:既要证明扣费不合理,又得向学校解释孩子并非故意作弊。部分家长收到平台发送的《作文生成记录》,显示孩子曾在凌晨 2 点连续生成 5 篇作文,这些记录反而成为证明未成年人非理性消费的关键证据。
目前已有家长组成维权联盟,要求平台公开 2019-2025 年间的完整收费记录。教育部门正在研究制定《AI 教育应用白名单》,拟将存在代写功能的软件列入黑名单,相关提案预计在 2025 年秋季学期开始实施。
家长发现天价账单先别慌,直接长按微信账单详情页截图,重点保留作文生成时间戳(特别是凌晨时段)、实际字数统计和隐藏费用弹窗这三类关键证据。记得把手机设置里的「屏幕使用时间」数据也导出来,能清楚显示 8 -15 岁孩子每天登录小程序的时长,这可是证明非理性消费的重要辅助材料。
整理证据时 分三个文件夹:一是身份证明(户口本孩子页 + 支付账户实名信息),二是消费流水(按 2024 年 1 月 -2025 年 8 月的时间线整理),三是平台陷阱证据(把 ”0.5 元 / 百字 ” 的宣传页和实际扣费 35 万的账单放一起对比)。现在有家长组团找网信办提交材料,最快 3 - 5 个工作日就能收到调解通知,广州有个案例刚追回 28.7 万元。要是平台耍赖皮,直接把《电子商务法》第 49 条和《民法典》第 19 条拍他们脸上——未成年人超额消费未经追认一律无效。
### 微信 AI 写作文小程序收费是否合法? 平台收费模式涉嫌违反《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》,其隐藏费用叠加、未明确告知完整计费规则等行为已被监管部门认定存在消费欺诈。特别是针对 8 -15 岁未成年人的自动续费功能,已超出合理服务范围。
孩子使用 AI 生成的作文会被发现吗?
该小程序生成的作文存在明显套路化特征,如固定使用 "记得那天"" 通过这件事 "等模板句式。教师通过查重系统发现,部分班级 30-40 篇作文中竟有 5 - 8 篇使用相同事例,雷同率高达 60%-75%。
家长该如何处理已产生的天价账单?
立即保存所有消费记录截图(包括生成时间、字数统计等),向 12315 平台提交包含以下证据的投诉材料:1. 未成年人身份证明 2. 未经家长授权的支付记录 3. 平台未明示的收费项目清单。目前已有成功追回 20-35 万元不合理收费的案例。
如何避免孩子过度依赖 AI 写作工具?
家长可通过设置「青少年模式」关闭支付功能,并与学校配合开展写作训练:1. 低年级(5- 9 岁)采用手写周记 2. 高年级(10-12 岁)增加即兴口头作文练习 3. 初中生(13-15 岁)建立错题本收录写作常见问题,逐步培养独立写作能力。
参考文章: 人工智能会取代人类吗?探讨其影响与未来发展趋势